编者按
2021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获得了更多企业的认可和应用。目前,已有逾50,000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达标企业超过20,000家,升级版贯标企业超过7,000家。值此岁末年初之际,我们将推出系列文章,从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企业、中国500强企业等不同角度,对贯标企业进行一个盘点和梳理。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国家工信部累计公布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计3批4922家,认定4762家。其中,已有138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开展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占比达28.1%。
具体来看,有1176家通过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基础版贯标(以下简称“基础版贯标”)评定,243家通过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升级版贯标(以下简称“升级版贯标”)评定,另有174家正式启动了升级版贯标工作。
所谓专精特新,是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2021年以来,国家对培育具有专精特新优势中小企业的重视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021年1月23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中央财政将累计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重点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这些企业发挥示范作用。
2021年12月8-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
2022年1月4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表示,2022年将新培育3000家左右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通过中央财政重点支持500家以上“小巨人”企业。
可以预计,专精特新企业在2022年将得到更多政策关照。而越来越多的专精特新企业积极开展升级版贯标工作,也将在中小企业群体中带来引导和示范效应,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更广泛普及和应用。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升级版)是一套企业可参照执行的数字化转型方法体系,也是我国首个覆盖两化融合全局、全要素、全过程的管理体系标准。作为企业构筑信息时代核心竞争能力的体系方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自2015年开始大范围普及推广和深入应用,2020年9月升级为分级分类的升级版标准,可以根据企业的行业、能力、规模等细分类别,分级开展贯标服务,实现精准对接。
据不完全统计,完成贯标并通过评定的企业平均运营成本降低10%,经营利润提高11.2%,新产品研发周期缩短17.4%,生产计划完成率提升5.3%,产品一次合格率提高2.5%,用户满意度提升3.3%。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