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搜索
  • 量化融合
  • 新闻资讯
  • 新闻资讯
  • 福建厦门
  • 厦门盛初网络

市场新闻

河南新乡:快速提升两化融合水平,落实新乡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时间: 2022-09-02 09:57:39
来源 原创

近期,河南省新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新乡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的通知,统计全市共164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贯标,居全省第3位。

目标两化融合水平快速提升。两化融合基础环境进一步改善,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智能制造建设模式有效推广,培育建设80个具有行业先进水平的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和8个工业互联网平台,新增上云企业5000家以上,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新乡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推动新乡制造强市建设,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豫政〔2021〕49号)《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新政〔2021〕2号),特制订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形势分析


第一节  “十三五”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以先进制造业专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改造、技术改造“三大改造”为抓手,以“两化融合”、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军民融合“三大融合”为路径,以新能源电池、电子信息、现代纺织“三大专项”为突破口,以企业培育为重点,以环境优化为保障,推动工业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工业经济从2013、2014年担保链、互保链危机中探底回升,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质效双升的良好态势。2016年至2020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全省第12位上升到第2位;营业收入增速由全省第13位上升到第6位;利润增速由全省第15位上升到第4位;工业投资增速由全省第18位上升到第6位。


1.结构调整明显加快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壮大发展主导产业。围绕装备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现代家居等优势主导产业,新引进豫氢装备、中纺绿纤、鲁花食品、五得利、康佳集团、大树家居等企业,实现了优势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电池及电动车、生物与新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中国电池工业之都复评成功,华兰疫苗成为全省首家胡润榜独角兽企业。积极融入全省鲲鹏产业生态,成立了黄河科技网信公司,“1+1+N”的总体构架初步形成。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64%。

“三大改造”成效明显。大力实施以智能制造为引领的“三大改造”,赋能高端产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发展动能和生产体系转换,切实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截止2020年,我市已培育认定省级以上智能工厂19个、智能车间34个、绿色园区3个、绿色工厂19个,荣获全省智能制造观摩活动豫北片区第一名。2020年,实施“三大改造”项目610个,总投资991亿元。新亚集团通过实施“三大改造”成功实现了“起死回生”,孟电水泥通过绿色化改造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银金达集团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了由小企业到大集团的转变,中誉鼎力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了传统产业向智能制造综合服务商的转型。

淘汰落后产能扎实开展。每年印发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方案,明确能耗、环保、质量、安全、技术、产能退出等各项工作重点和目标要求,组织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对照方案内容,对辖区内相关企业进行全面排查,按时上报本年度落后产能退出企业名单、设备(生产线)清单,按照年度目标任务对落后产能进行淘汰,累计淘汰16家企业的94台(套)设备(生产线)。


2.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充分发挥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两区”叠加效应,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53.6%,较“十二五”末提升6.2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达到70.9%。“十三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1%。国家级创新载体达到29家。创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家,居全省第二位。


3.发展载体明显提升

把先进制造业专业园区建设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主载体,坚持研发平台、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一台两器一园区”的主体模式,首批建设的电池及电动车、高端装备、绿色纤维等10个先进制造业专业园区,累计实施“一台两器”103个,总投资229亿元;实施制造业项目241个,总投资619亿元。2017—2020年,全市先进制造业专业园区营业收入连续四年保持20%以上增速,首批10个专业园区营收总量占全市工业比重由2017年的10%左右提升到2020年的20%。已经成为推动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建设经验被省委《工作交流》专刊印发,被省政府通报表扬。


4.数字转型明显提速

“两化融合”向纵深发展。成功创建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拥有华为新乡云计算数据中心、河南鲲鹏云计算数据中心两大中心。全市“全光网改造”基本完成,4G网络实现全覆盖,正式进入5G商用时代。全市共164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贯标,居全省第3位;累计上云企业4380家。累计建成5G基站2183个,居全省第4位,成为全省首个“精品千兆城市”。8家企业成立了工业互联网联盟。卫华、心连心、中誉鼎力等三家企业建设了工业互联网平台。


5.开放合作明显加速

对外交流合作日益紧密。中德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五得利扩建项目、康佳新飞等一批对外合作项目签约并实施。同时,高度重视郑新产业协同发展工作,与郑州市工信局签订《郑新产业协同发展合作协议》。签约中核集团河南核力光电研发平台、中机六院智能制造合作等郑新合作项目。全市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累计承接省外转移项目451个,合同引进省外资金2059亿元。


6.企业实力明显提高

实施大企业(集团)培育计划,全力服务新航集团、新飞集团、心连心集团、科隆集团、华兰生物、银金达等 22 家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心连心集团连续十年实现合成氨行业全国能效领跑,银金达荣获全国质量标杆,新飞集团在重整后实现涅槃重生,踏上了再创辉煌的征程。2020年大型企业增加值占全市总量的39%,同比增长9.6%,高于全市平均增速3.7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增速3.56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创建省级以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2家,质量标杆企业34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家,工业设计中心7家。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80%以上的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7.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推进机制、政策环境不断完善。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转型发展攻坚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建立工作台账,调度工作进展,建立了统筹推进机制。研究制定了我市《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的实施方案》《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支持制造业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三大改造”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若干财政政策的意见》《先进制造业专业园区动态管理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


企业服务持续深化,企业负担明显减轻。持续完善市领导分包企业、企业问题台账管理、企业服务周例会等机制,开展大调研活动,累计帮助企业解决1500多个问题,切实帮助企业破瓶颈、解难题。同时,积极开展“请进来”“走出去”企业家专题培训,不断为企业家成长营造良好环境。近年来,我市围绕企业管理、资本运作、数字经济、智能制造、企业上云、工业互联网等内容,累计开展“请进来”“走出去”培训38次、惠企政策宣讲16次,培训企业家万余人次,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家素质,打造了一批优秀企业家队伍。


第二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不够新。一是传统产业比重较大。建材、煤电、造纸、化工等传统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高达三分之一。二是新兴产业规模尚小。电池及电动车、生物与新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占比仅为全市总量的12.7%。三是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大企业集团少,缺乏龙头性、支柱性、带动性强的企业。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仅2家(新航、卫华)。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前端、价值链低端、创新链末端,企业利润空间较小。企业管理水平不高、抗风险能力不足。2020年,1364家规上企业,其中191家出现亏损,占企业总数的14%。


2.产业生态不够优。要素保障依然存在制约。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普遍缺乏资本运作能力,融资过度依赖银行贷款。缺技术、缺人才。部分中小企业对员工管理培训及引进、人才层次结构优化的重视度不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弱,产品缺乏竞争力。环保治理标准越来越高,约束趋紧。我市产业结构偏粗偏重,受重污染天气管控影响,停产、限产时间长,导致国内外市场丢失,不少企业因此举步维艰。


3.产业集聚程度不够高。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不突出,引入企业关联性不强,存在低端同质化现象,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集聚集群效应没有充分显现。


第三节  “十四五”期间发展面临的形势


1.面临的机遇与条件

方向更清。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要善于把握这一大势,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实现粗放型高速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集约型增长。

前景更广。当前,一场最深刻的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消费升级,正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和管理方式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互联网和信息化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国家加大5G、工业互联网、新能源等新基建投资力度,为经济加快发展带来了广阔空间和巨大商机。

环境更好。近年来,中央、省出台了一系列助力经济发展、特别是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措施,我市也出台了一系列贯彻落实意见、方案,“放管服”改革力度持续加大,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被打破,各级干部作风持续转变,企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载体更多。我市作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区重要城市,面临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郑新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个重大历史机遇。


2.面临的挑战与制约

“十四五”期间,恰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市制造业将面临更加复杂严峻形势。欧美日各国加紧运用“产业政策 + 补贴”手段,意图重塑全球产业格局,将对我国制造业保持全产业链优势带来新挑战。各国对我国针对性、提防性政策频出,导致国际投资和贸易规则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我国制造业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实现转型升级难度加大。发达国家在前沿领域扎紧“篱笆墙”,有可能在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高点后对我国再一次实施技术封锁与制衡。一些发展中国家利用低成本劳动力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传统产业造成冲击。各国围绕实体经济的竞争更加激烈。一些发达国家反思“脱实向虚”的发展模式,鼓动产业链“去中国化”,实施“本土化”战略,给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同时,全国各地均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上竞相发力,重塑发展优势,提升发展位次,地方竞争日益激烈。

综上所述,“十四五”期间我市制造业发展既面临挑战也面临机遇,但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抓住国家推进新基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产业优势,积极应对挑战,推进我市制造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第二章  “十四五”时期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深刻领会“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